没有涓涓细流便无以为江河湖海,江河湖海不存,潺潺之溪涌不起洪波巨澜。纵观世界各大文明古国的历史,无不是由其各民族反复融合而创造了灿烂,某些古国的消亡.也无不由于意志不一、精神涣散所致。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坎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历久不衰,不论是内部的纷争,还是外来的侵扰,都无法撼动这棵大树,寻根究底.极为重要或最根本的一条原因就在于56个民族巨大凝聚力的存在。五千余年以来的天灾人祸没有将中华民族压倒、消灭,相反,历史的历练、岁月的洗涤,终将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伟大的祖国打造得既有昨天的辉煌灿烂,又有今天的盎然富强,而且相信会更有明天的壮丽,根源就在于有一股向心的力量。
参天的大树自有其根根系系、柯柯枝桠。根根系系互相盘结,脉脉相通;柯柯枝桠互相搀携,共求繁荣,这是凝聚的力量,凝聚的表现,凝聚的伟大!只有凝聚才能铸造伟大国家的一统,只有凝聚才是力量的源泉!巨大的抗力来自于无坚不摧的凝聚力,凝聚的核变又以无限的创造力来打造民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这是历史的唯物,发展的规律,辩证的历史。凝聚,凝聚,再凝聚;发展,发展,再发展。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旅正是沿着这条规律走来的,将来也将会沿着这一规律走下去。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之一, 蒙古人民同其他各民族一道为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和硕特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古老而又活跃的部落它和蒙古族各部既有共性又有其个性、在历史的长河中、“和硕特”一词有过不同的音读,不同的译写,也有不同的概念内涵。从北魏时期我国的历史学家把这个词音译成”贺术也骨”起,“和硕特”又有“斛薛”、“孤舒”、歌舒、“哥系”、”豁沙忽勒”、“忽沙兀勒”、“火朱勒、“和硕特”、“霍硕特”等十余种不同的音译。其中“贺术也骨”一译出现在《魏书·蠕蠕传》中,该书称:柔然汗国曾将游牧在贝加尔湖南岸的“贺术也骨国“征服。这个称之为“国”的“贺术也骨”应是“和硕特”一名最早的汉文音译。
“斛薛”、“孤舒”、“歌舒”、“哥系”四名均出现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之中。“斛薛”为东突厥汗国下辖的一个部落,“歌舒”是唐代著名将领歌舒瀚所统领的部落。“歌舒”为部落名,“瀚”即“汗”,“首领”或“王”之意。“孤舒”和“哥系”见于《新唐书》、《旧唐书》地理志,是唐朝在新疆和布克赛尔和博尔塔拉一带建立的一个“州”的州名。"孤舒"和“哥系”应是一个词的异写,“和硕”的对音。“孤舒”之“孤”字,似应为“狐”字之讹误。如是,则这个“州"名更加音近于“和硕"。
“豁沙忽勒"和“忽沙兀勒”、“火朱勒”三种译写均出现于张尔田译拉施特《史集》之中。它们是被作为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的属部而记载的。“豁沙忽勒”、“忽沙兀勒”、“火朱勒"均指同一部落。
“和硕特”之名,古代蒙古族卫拉特史学家认为是明朝时期西蒙古脱欢太师给西走的和硕特部落命的名。清代以来的史学家大都用这一译名来指这一部落康熙之后甚至用“和硕”一词作为赐号,例如“和硕”亲王、“和硕”公主等等。“霍硕特"这一译法仅见于清末阿拉善旗与清朝中央的往来文书之中,不过也极少使用。
对于“和硕特”一词的蒙古语发音,一方面由于历史时期的不同,另一方面由于地域上的差别,所以其语音相当纷繁。经我们查核,共归纳出HeShoud、HeShi、HeShia、HeShad、HeShüd、Hexilig、qūsiqūl、Hoos、HoSho、Khosunl0种语读方式。
如果我们把“和硕特"各种不同的汉字音译与蒙古语的词根进行比较和对应,那么,就可以看出,北魏时期的“贺术(也骨)”,隋唐时期的“斛薛”、“哥舒”、“哥系”、“孤舒”,明朝、北元时期的“忽沙(兀勒)”都出自于一个词根。汉文的“和硕”音译完全可以与蒙古语对应。
关于“和硕特"一词的含义,研究蒙古学的人士对此问题解释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统一的认同。著者收集到的观点有:
1、军队番号说。
这一观点认为“和硕特”一词的含义是“一支特别组成的部队。此一释意的根源来自于成吉思汗给木华黎分配军队时的一项政策。当时成吉思汗要木华黎国王除了已配置的诸“千户”之外,还可以从呼伦贝尔至大兴安岭西麓一带的部落之中“每两人当中挑选出一人”来组成一个战斗部队,以防守蒙古帝国的东方防线。,又.拉施特的《史集》称,成吉思汗在给木华黎分配属民时,命木华黎在部落中“每十人中选出两个人”组成一支部队,总人数为3000。由于这两条史料的原因,人们便将这一支队伍称之为“和硕特”意思是这些人是从“十中选二”或“二人中选一”而来的。《史集》将其写成“豁沙忽勒”这种形式。
2、“一双”或“一对”说。
有人认为“和硕特”是“和硕”的复数式,其词根是“和硕”,而“和硕”这个词语在古代蒙古语和古突厥语中是“一双”或“一对”的意思。这个解释在《史集》中也予以采用,对程与上个解释相同。《新唐书》、《旧唐书》把歌舒部落所在地称为“双河都督府”,其用意也在于“一双”、“一对”。
3、“县"、“旗"、“基层单位”说。
明清以来,“和硕”一词的含义又延伸为“县”或“旗"。在青海地区的和硕特和其他蒙古人还以“和硕”来称呼游牧行政单位。
4、“帐幕"、“房子"说。
这一解释最初来自于蒙古文、汉文对照的《蒙古秘史》。这一著作对文中使用的HeShi一词,汉文音注为“豁室”,意译为“房子"。对文中使用的Hexilig一词汉文音注为“豁失里黑",汉文意译为“帐房”。“豁室”无疑是“和硕”的异译。该作者将和硕意译为房子的根据大约是到了明清时期,蒙古人把汉民所说的房子称为HeShi,而把蒙古人的帐幕称作Hexilig。现代新疆的和硕特人则把Hexilig用来指捆缚帐幕中腰部的一条编织宽带。
5、“勇士"、“先锋"、“顶尖者”说。
这一解释来源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托忒蒙文的《四卫拉特传》载,在17世纪20年代,卫拉特数与吉尔吉斯人作战,而卫拉特人中的和硕特勇于战斗,搏斗冲杀,让对方胆寒,于是吉尔吉斯人便把这支部队呼之为“和硕"。其二是在卫拉特蒙古的语言中把先锋、冒尖者称为“和硕”。例如他们把移动羊群中奔走在最前面的羊呼之为“和硕"。这表明“和硕”在卫拉特人的语言中是一个形容词,以这个词来给和硕特人群体命名大约是在15世纪之后了。
6、姓、人名说。
以“和硕”词作为人的姓或名者最初见于《史集》。该书除了认为“和硕”是由“十中选二”的人组成的一支军队名称之外,又说这支军队以他的将官“豁沙一兀勒”(HOSA一woul)来称呼。
《华才宗族谱》称巴儿忽巴特尔之子豁里歹二妾所生四子名“豁士惕”,其子孙凭借父名取为姓。很明显的是在蒙古人中确有人以“和硕”或其复数作为姓或名者。所以有人认为和硕特是以人名来用于部落名的。波斯人拉什特记记载了这一观点。而这一说法,其时代当在成吉思汗攻金的时候,应是对“和硕特”一词的各种释意中最为早期的一种。
[责任编辑:和硕县]
|